■ 徐新
“庭前犹积残年雪,良辰又到元宵节。”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,是从中国人的生命里穿行而过的重要节日,是人们对美好时光渴望与感怀的节日。
元宵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,又称上元节、元夜、灯节。据传,西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,每逢此夜,必出宫游玩,与民同乐,于是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。司马迁创建《太初历》,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。隋、唐、宋以来,更是盛极一时。《隋书·音乐志》曰:“每当正月,万国来朝,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,绵亘八里,列戏为戏场,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,从昏达旦,至晦而罢。”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,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有了较大的变化,但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。
俗语云:“小初一,大十五”。春节期间,人们忙着拜节、贺年,虽然充斥着新衣美食,但娱乐活动比较少,而元宵节则将新年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。记得童年时,每逢元宵节下午,我们便缠着大人们扎兔子灯,那种兔子灯是用钢丝弯出的兔子架、彩色纸糊在外面、纸屑贴出的缕缕兔子毛、木轮滚出的兔子脚,里面放上蜡烛。到了晚上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(北方叫元宵,南方称汤圆)。汤圆由糯米制成,洁白滚圆象征圆月,又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,表达人们祈盼家庭团圆、追求亲情凝聚的良好愿望。
吃完汤圆,我们则忙不迭地拉着兔子灯出去玩了,由于都是手工制作,每只兔子灯色彩各异,“长相”“个儿”也各有不同,小伙伴们结伴同行地拉着灯,都觉得自己的兔子灯很有范、很拉风。元宵节拉兔子灯是因为兔子代表着月亮里的玉兔,正月十五既是佳节又是月圆之时,兔子灯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。
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。灯谜始于南宋,开始时是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下供游人来猜,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引发兴趣,所以这种活动深受欢迎、流传甚广。在元宵节的晚上,大型的超市、商场或者文化娱乐活动场所,早早地搭起“灯谜街”,数百条灯谜悬挂起来,题材广泛、生动活泼、妙趣横生,有猜字谜、地名、成语,还有脑筋急转弯等,引得人们驻足围观、摩拳擦掌,纷纷穿梭在灯谜中,全神贯注地研究着谜语,或冥思苦想,或恍然大悟,面对一些困难的谜题时,绞尽脑汁,甚至三五成群合作“攻关”,真是“一时欢乐一时愁,想起千般不对头。如果想得千般到,自解忧来自解愁”。
元宵节勾起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赞美,承载着的是人们苒苒岁月中最好的祈盼和向往。元宵节过后,惊蛰很快到来,万物开始复苏,人们又将开启新的奋斗征程,把丰收的梦想描绘成一幅幅绚丽的画卷。